
参赛选手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2014年2月5日,正月初六,当很多同学还在家中享受浓浓年味时,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郭一丹却已回到学校,参加为期四天的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已经是她参加的第六个数学建模赛事。对于她和队友们来说,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他和队友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摘得桂冠,这是我校自1999年组建数学建模参赛队以来在这项赛事中获得的第四个最高奖项。
守住寂寞与艰辛
荣誉背后,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放弃假期休息,参加培训和比赛的经历,很多队员从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每年暑假的培训是数学建模新学员们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学员们不仅要克服盛夏的高温天气集中学习,还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学习十几门相关课程并辅之以大量模拟训练,为9月份进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做好准备。“报名的人数每年都有四五百人,可是每天都有人放弃,只有近半数的同学能够最终坚持下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曾在国家和省内比赛中多次获奖的马泉来这样说。
寒假,往日人来人往的校园陷入沉寂,特别是春节前后,留守在校园过年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家住云南昆明的何兆东今年过年没回家,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对家乡的思念如潮涌至……为了备战春节前后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队员往往不能和家人过一个完整的节日,家乡遥远的同学更是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家。
竞赛场上更是对参赛队员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文字综合、团队合作、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集中考验。它要求每队的3名队员在有限的3、4天时间里拿出原本并不熟知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20页以上的论文,难度可想而知。
亦师亦友的“张总”
如果将数学建模竞赛比作战役,队员们冲锋陷阵的将士,那么这支“军队”的统帅则是数学建模总教练。我校理学院尹海东、李放歌、张战国等三位教师先后担任这一工作。相较于参赛队员,他们的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张占国于2008年接手总教练工作,正值学校数学建模事业发展的瓶颈时期,张战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在数学建模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学生优点、特点,整合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培训课程设置,改进队员选拔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逐渐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建模培训模式,尽可能为每个人找到参赛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这些改革使得培训效果明显加强,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现在每年参加各项数学建模活动的学生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数十人达到上千人,使数学建模真正成为学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
由于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参加国内外数学建模的集中培训活动都安排在假期进行,这个时间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旅游休闲的大好时机,而对张战国和他带领的教练团队来说却是一个需要极大付出的日子。有培训任务的教师都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就可以休息了,而只有张战国从开始一直坚持到最后。竞赛结束后,同学们也陆续离去,张战国还要完成后续工作,以保证同学们连续几天的辛苦工作不至于因为程序差错而失去机会。
因为心系建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张战国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放在了建模上。作为学校数学建模总教练,需要他去做的事情很多,每年春季学期开学,他都会制定一年的培训和参赛计划,要考虑诸如课程如何设置、环节如何设计、安排哪些教师上课、向学校申请培训教室、暑假寒假学生住宿问题如何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让学生通过培训能够切实得到提高,他又成了一名严格的管理者,每天上课学生出勤怎么样,表现如何,他都记在心里。有些学生感到建模培训的艰辛,培训中途就离开了,他会及时给学生打电话,叮嘱学生的首先是要注意安全,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鼓励他们以后有机会再参加到建模中来。很多同学由于数学基础不好,参加暑期培训时课程内容听不懂,这个时候他告诉学生要坚持,让学生懂得坚持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每年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比赛时间正好赶在过年前后,从开始放寒假到比赛之前,恰恰是培训的关键时期,张战国放弃了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的机会,坚守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每逢赶上过小年或者元宵节,张战国都会从家里拿来锅碗瓢盆,为同学们煮饺子、煮元宵,或准备一些小礼物。在竞赛中,为了节省时间,他亲自为学生们订餐,还买来《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数学专用词汇》等参考书籍。对于远离家乡的学子们来说,多了一些惊喜,同时也感受到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张战国对数学建模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他工作时那种严谨细致的作风,对学生体现出的关心与呵护,在一批批建模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模学生常常亲切的称呼他 “张总”,提到“张总”,同学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数学建模的工作繁杂而琐碎,从春季数学建模培训到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从暑假期间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到9月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到每年2月份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年的培训和参赛过程填满了一年四季,也充实着张战国的生活。虽然工作有些繁重,少了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但是想到数学建模对学生从知识面拓展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看到学生比赛中认真投入的状态和获奖后高兴的神情,张战国说,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目前,在大部分教师为了发文章、报课题,一心一意为自己的晋职晋级奋斗时,张战国对数学建模的热爱与努力显得尤为珍贵。数学建模工作,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件苦差事,认为数学建模工作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也不能为职称评定增加筹码。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参与建模只是一时的兴致,不久就打起了退堂鼓,而张战国却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把数学建模工作做得津津有味,而且一干就是五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学校的建模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好,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比例逐年提高,从2008年2个国家奖、2009年3个国家奖、2010年4个国家奖到2011和2012年都是9个国家奖。另外,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2011年—2013年,张战国和其他建模教练带领参赛队获得了4个国际一等奖和11个国际二等奖,取得了在该项竞赛上的重大突破。获得国家奖的同学多数经保送攻读了研究生,他们的能力很快得到导师的认可。参加过数学建模培训和参赛的同学,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很多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或者以此为基础积极参加到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如数学建模成员周鸣川和他的团队很早就展开了对田间喷洒式机器人的研究,2011年他们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其作品《田间自主行走式智能喷洒机器人》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 2012年,数学建模成员王天辰同学的作品《金仓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荣获了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国家级铜奖;2013年,数学建模成员张亚男及其团队的作品《基于安卓系统下的西瓜无损检测软件及算法开发》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
收获,不仅仅是奖状
何兆东认为,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学习经历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科研的门,他们从传统的“老师听,学生记”的模式中走出来,真正以数学为手段去自发地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未来向科研领域进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几年来,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毕业生们大多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一些一流高等院校的导师和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有这一经历的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也多次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由于参赛经历,郭一丹对数学建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来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她选择了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情报学专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去年,在张老师的倡议下,同学们还自发成立了数学建模协会,通过协会活动宣传数学建模竞赛、推广数学建模课程、吸引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除了学习上的进步,他们还收获了满满的友情。因为每个参赛队由三人组成,自由组队时,每名队友的知识体系、性格特点、性别都要有所侧重。在竞赛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针对问题的争执就会随之而起,这时,每个人性格上的优点与缺点都会暴露。因此完成竞赛的过程也是思想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参加过多次竞赛的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唐汉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多次组队,所有的女队员都曾和自己吵得哭起来,但是竞赛过后,队员们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有时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大家还是会经常在一起讨论。现任数学建模协会会长的王德华则是通过三次竞赛经历认识了许多更加优秀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走在“三点一线”上,回忆过往,他们的脸上是暖暖的微笑。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们再次坐在一起,回忆起曾经走过的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丝毫不以自己曾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攻破难关而自豪,也没有摘金夺银的骄傲,如果不问及,他们从不提起自己曾获得的荣誉。从他们的话语中,从他们的眼睛里,我感受到的是历经风雨之后的平和与从容。采访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谓的荣誉,最终只是简历中的一笔,只需要水到渠成式的聚积与等待。而参赛的经历让参赛者成长成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和奋斗方向,这才是每个参与者的最大收获。
采访手记:
也许在旁人眼里,数学、数学建模代表着枯燥、乏味的数字罗列,它远没有体育赛事的风光、也没有文艺晚会的炫目,当别人享受着鲜花与掌声的时候,他们也许还在对着电脑和资料冥思苦想,如果说仅仅为了获奖,看起来也不那么轻松。对于教练老师来说,数学建模竞赛成绩的优劣,也并不关乎个人的职称评定与科学研究。可是,在东农校园,在我们的身边,就有着这样一个团队、一群师生,他们不计得失、不问成败,只为了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败的决心,享受着畅游学海的快乐,撰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收获着与众不同的精神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透过平凡和普通,看到了绚烂多彩的无限可能。
相关链接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水坝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等都是模型,它们能概括地、集中地反映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竞赛以通讯形式进行,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时间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但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讨论。每个队要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含交叉学科竞赛):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与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美国运筹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学会等多家国际机构协办的唯一一项国际性建模竞赛。竞赛要求三个以下本科未毕业学生在四天时间内用数学建模及其他知识解决一个具体的社会工程问题,用英语提交论文。
(撰稿/徐彦贝 编辑/霍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