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栏 > 正文
关于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公示
2017年01月08日 09:10  

各学院及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奖励办要求,我校孟祥晨教授参加的《优质益生菌制剂与新型发酵乳制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资格,现对申报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2017年1月8日至1月16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项目内容有异议,请以书面材料形式提出,并写明真实身份。

联系单位:科技处

联 系 人: 刁卓 马靖林 寇胜利

联系电话:55190253    55190055

科技处

2017年1月8日

项目名称:优质益生菌制剂与新型发酵乳制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1.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2.中国农业大学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4.北京林业大学5.东北农业大学6.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7.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1.任发政2.魏立华3.李平兰4.吕加平5.张柏林6.王世杰7.孟祥晨8.赵亮9.赵林森10.杨子彪11.康志远12.张明13.郝彦玲14.陆淳15.葛绍阳

项目简介

发酵乳是实现我国奶业战略升级与保障国民营养的重要产品,但是我国发酵剂等核心技术受控于国外,大量依赖进口。本项目受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等的长期支持,经过十几年联合攻关,打破了益生菌生产技术与产品受控于国外的被动局面。项目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发表论文208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万株规模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筛选了功能益生菌株93株。

在研究了我国健康人群肠道和发酵食品微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从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分离了乳酸菌菌株14100株;通过比对菌株发酵特性与耐受性,筛选出高产细菌素、高产活性胞外多糖、润肠通便、免疫调节、肿瘤预防的益生菌菌株93株;对BBMN68等10株优质菌株进行了的全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菌株遗传特性与生理功能的关联。

2、阐明了核心菌株发挥益生功能与抗逆应答的分子机制,益生菌株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多组学结合手段,首次揭示了优质菌株延缓衰老的信号通路;发现了抑制口腔和肠道肿瘤的作用途径和关键活性成分;阐明了菌株高产胞外多糖调控机制;系统揭示了菌株耐氧、耐酸、耐胆盐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并验证了半胱氨酸-硫胱醚循环在双歧杆菌酸胁迫响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半胱氨酸的诱导,双歧杆菌的耐酸性提高了10倍,解决了益生菌功能机制不明确、存活性低等产业化应用难题。

3、突破了菌株高密度发酵与冷冻保护等高活性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了核心菌株产业化技术体系。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培养基质与菌株生长的关系,采用细胞循环结合膜过滤耦合技术,突破了高密度发酵的技术瓶颈;集成冷冻保护、液氮造粒及乳蛋白微胶囊稳态化专利技术,进一步提高益生菌冻干菌粉活菌数;制定了规范化的乳酸菌GMP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开发了益生菌发酵剂产品20个,获得我国首个“食用乳酸菌”生产许可证书,实现了优质益生菌制剂国产化生产。

4、集成创新了配方、工艺、设备、管理控制等配套技术,实现了4大系列12个功能性发酵乳产品的智能化生产。

基于优质菌株的功能、发酵特性,构建了发酵剂组合、稳定体系、香气和包装系统,设计了功能性发酵乳产品配方,解决了产品中活菌数保持的问题;基于1500人的消费者库,建立了产品的“肠道健康表观评价体系”和“感官品质的评价和控制体系”,保证了产品的功能和品质稳定;整合优化了BRC与IFS等各质量管理体系,自主开发了机器人自动装卸系统,实现了4大系列12个功能性发酵乳产品的智能化生产。

项目突破了益生菌制剂与功能性发酵乳生产关键技术,在全国多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发酵乳新产品30个。项目三年内新增产值68亿元,新增利税7亿元,建立了以益生菌转化技术为核心、产学研合作攻关的模式,为我国乳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农业大学校团委  |  地址:中国 哈尔滨 长江路600号   |  电话:+86-451-55190114   |   邮编:150030   |   邮箱:neau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