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行动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的信念是“取义成仁”;他们的格调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们是抗疫中的千万志愿者们。4月2日,我校荣幸请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胡剑峰老师做客校园文化快车,进行主题为“在防疫志愿服务中践行青年使命和担当”的线上宣讲。
继上期直播式讲座得到良好反馈后,本期我们继续采用直播形式与大家见面,在保证各项活动在疫情期间正常举行的同时也保证了活动进行的效果。评论区内,同学们与主持人、嘉宾积极互动、随时沟通,形成良好的讲座气氛,能够让每一位同学有参与感,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
本期嘉宾
胡剑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参与志愿服务20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1000小时。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管理17年,累计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100万人次。
受邀担任团中央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导师,培训志愿者3万余人。担任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团成员、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全国志愿服务青年讲师团成员,累计宣讲50余场,直接加网络受众300余万人次。多次受邀担任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专家评委。
获中国好人、中国最美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国青年好网民等荣誉数十项,先后当选团十八大代表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代表。疫情发生以来,胡剑峰从1月24开始参加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60多天来,累计捐款16200元 ,向武汉和南昌社区捐赠口罩、测温仪等物资,连续43天坚守在社区防疫一线。其个人防疫故事,被中国共青团、中华儿女、中国青年网等十余家媒体报道。活动主题:在防疫志愿服务中践行青年使命和担当。
志愿者,这个在疫情期间必不可少的话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在防疫一线。背后需要承受的许多压力与不理解,胡剑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疫情期间的人间大爱,以及对未来青年一代志愿工作的支持与期盼。无私奉献一直是志愿者的代名词,在这次疫情下,他们也成为保护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
“未来可期的一代”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许多青年志愿者冲在前线,协助防疫人员进行消毒、排查,对我国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抗疫一线的主力军。
作为有二十年志愿服务经历的“80后”,他在此次抗疫中亲眼见证了“90后”“00后”的成长,见证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对于这些青年志愿者们,胡剑峰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青年志愿者是联防联控的重要成分,是专业力量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宣传的重要力量,是整体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时,胡老师也鼓励我们在大学期间开展有益于社会的志愿活动,既可以丰富阅历,更能使人生价值多元化。
“将经历提炼成阅历”
由于志愿服务存在许多未知状况,所以每一位志愿者都会上一堂关于“心理调适”的课,其中包括心理预期建设、自我疏导及经验总结。他建议我们,无论是面对疫情、灾难还是其他类型志愿活动,每一个人都要善于发现、疏导自己,做自己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将经历提炼成阅历,最后积淀为生命的意义。胡剑峰老师也表示,自己对志愿服务心存感恩,正是因为志愿服务,自己才能得到更多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志愿者的地方
就有奉献和希望”
讲座尾声,对于同学们积极提出的关于志愿服务问题,胡老师给予了详细、耐心的解答。互动中胡老师谈到,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大学生志愿团体还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对此,他从调整服务形式、规划服务时间、团队合作排班等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观看直播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颇多。
讲座过程中,老师始终强调,参与志愿服务,就一定要做好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的准备,要“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从被助者角度考虑,做真正有意义的志愿服务。
电影《志愿者》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人的一辈子有70年,如果把七十分之一的时间拿出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生将更加美好。”志愿者是个神圣的名词,是参与的象征,是博爱的体现,是爱心的代言,没有报酬,没有掌声,没有花环,他们有的,只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相信在胡剑峰老师这样优秀前辈的鼓励和带领下,我们东北农业大学的新一代青年志愿者们,也一定会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提升自身本领,弘扬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