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榜样 > 正文
我想上掌东(一) | 展汉风古韵,守传承之心——他一直在路上
2019年04月27日 16:43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崇尚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但更偏爱着文人墨客的幽默风趣;

他们欣赏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

内心却始终深陷于旧时戏台子的难言魅力。

相比于劲歌热舞与灯红酒绿,

他们更向往的始终是古时的萧瑟琴声、轻缓舞曲,

还有那典雅而华丽的汉家衣裳。

  行走在东农校园路上,我们总会看到动人的身影——着华裳、步款款,身姿典雅、气质娴静…他们是汉文化的信仰者,更是汉文化的传承人。

在东农有这样一个组织,他们信仰汉文化是民族之证、是华夏情怀;他们坚定汉文化是庄严古法、是梦想热爱。他们身体力行地去守护与发扬着汉文化,他们就是东北农业大学中华文明协会的成员们。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华文明协会会长—— 与他畅谈东农学子与汉文化的故事。

个人资料

姓名:王涵

性别:男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行政1602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任职经历

2016年 东北农业大学学生会网络部干事、文法学院学生会干训部干事

2017年 中华文明协会会长

2018年 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文明协会顾问团团长

2019年 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工作室(筹)总经理


获奖经历

第十一届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优秀奖

第四届哈尔滨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优秀个人

朗读者朗诵三等奖

哈尔滨高校汉文化社团华服大赛一等奖(协会)

“传承”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使命


  王涵说是一种历史使命感激励他接手了中华文明协会,他不奢求这个协会像其它一些大规模的协会一样,被很多人了解,但是至少也能有一部分人,在一定时候可以想起来它。出于这般使命感还有一直以来的热爱,便坚持了下来。

  谈起汉文化,他流露出了一丝忧虑,他说能够实际感受到当下汉文化的遗留已经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而且对汉文化的定位也不是特别的明确。就像大家都知道泡茶,但是有什么茶,茶具以及泡茶的手法有哪些,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但他也并不是完全否认这种“流于表面”的情况,我们也不能以“好”“坏”来评判,因为也正是这种“流于表面”才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它。

历程曲折,但还好付出有所收获


  从汉服一度被认为是洋货,再到而今为国人所认可,所称赞。王涵迷茫过,也低沉过,是对于传承汉文化的决心一直支撑着他。他认为质疑与接受是任何事物的常态,并且通过他的努力,学校里的很多人对于汉服、汉文化的态度相对于前些年已经有所改观了,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变好的趋势,让人看见了一种光明。他说在大一的时候穿汉服游走在校园里,人家会偷偷议论,甚至碰到过上来就直接说韩语的,但是现在再穿汉服出去,就会听到越来越多的“诶,看穿汉服的!这是汉服啊!”这样的声音。并且国家对汉服、汉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相比起口号,“传承”更需要身体力行


  在热爱与信仰背后,王涵对于汉文化的传承更有理性、深刻的思考。他告诉我们,若想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民族文化,首先,要认识到传承汉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明确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落实到实际行动,而不是仅停留在一句口号。在东农校园中,就有一部分同学加入了大学生汉文化协会等,他们以热爱至上,积极与周围同学传播汉文化的精髓,在丰富自己对汉文化的认知的同时,履行传播汉文化的责任。这便是一个可供我们参考的途径。


  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认清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汉文化。要在理性分析当代汉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传承。同时,既要重视汉文化传承的形式,又要避免过于形式化。努力培养自身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使走过了千百年的汉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在采访过程中,他的字字句句体现着温文儒雅,其一举一动也都体现着传统礼仪的光芒。他说,相比起“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的着衣方式,汉服更多代表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代表着一种无可取代的民族精神。那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珍贵艺术,是难以泯灭的民族之魂…

  在他看来,汉文化,待发扬却难发扬,相比起将右手握拳,象征性的说着一些关于“爱”与“延续”的誓言,它可能更需要的是我们当下每个人的共同参与,真正用心地去热爱与守护。虽然于当下看来,“青年”与“汉文化”放在一起略显生硬,但谈到“传承”二字时,最需要的还是青年。最后,他也希望广大学子们能够接下这份传承重任,试着去了解汉文化,将我们口中的信仰与精神延续下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农业大学校团委  |  地址:中国 哈尔滨 长江路600号   |  电话:+86-451-55190114   |   邮编:150030   |   邮箱:neau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