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栏 > 正文
关于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公示
2017年12月06日 08:37  

各学院及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奖励办要求,我校韩英鹏教授参加的《大豆优异资源挖掘和种质创新利用》项目获得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资格,现对申报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2017年12月6日至12月14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项目内容有异议,请以书面材料形式提出,并写明真实身份。

项目名称:大豆优异资源挖掘和种质创新利用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完成人:邱丽娟,常汝镇,韩英鹏,郭泰,李英慧,付亚书,关荣霞,朱振东,孙宾成,刘章雄

项目简介: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最大主产区。上世纪九十年代,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等危害严重,产量和品质(脂肪含量等)严重滞后。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加强大豆优异资源的收集、鉴定,挖掘抗病、优质、高产新基因,创制新种质,通过与主产区优势育种单位联合,开展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构建特性鉴定技术体系,鉴定抗病、优质、高产等优异资源149份

综合利用引进与收集的大豆资源,构建多样性丰富的核心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解决资源选择难题。构建抗病、优质等重要性状鉴定技术体系,鉴定抗病(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等)、优质(高脂肪、高蛋白等)等优异资源949份,其中抗病230份,包括抗疫霉根腐病8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源鲁豆4号等。具有两个以上优异性状的资源共149份,包括抗灰斑病和疫霉根腐病的Ohio、抗疫霉根腐病和胞囊线虫的灰皮支黑豆等双抗优异资源9份,抗疫霉根腐病且高油的铁丰23、抗灰斑病且高蛋白的绿皮豆-2等抗病优质资源8份,为东北大豆抗病、优质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资源。

2、挖掘抗病、优质等重要性状主效QTL/基因72个,建立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新种质9份

首次构建大豆泛基因组,揭示了基因组遗传变异特征,开发多样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为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信息和工具。挖掘抗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抗疫霉根腐病等抗性相关主效QTL/基因27个,高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等优质相关主效QTL/基因 20个,百粒重、单株荚数等产量相关主效QTL/基因25个。建立了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聚合5个耐疫霉根腐病QTL新种质CH19,聚合抗疫霉根腐病、花叶病毒病和胞囊线虫病QTL新种质中品03-5373,聚合抗疫霉根腐病、灰斑病和高油QTL的合交9526-1等抗病优质新种质7份。

3、创新优异资源和新种质的利用模式,联合攻关培育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39个,实现资源在育种中的高效利用

与东北大豆主产区优势团队结合,通过梯级杂交和连续改良,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优异资源和新种质的育种利用研发平台。聚合多个优异性状,培育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共39个,其中10个品种23次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突破性品种6个。绥农28等抗病品种的育成,解决了灰斑病、花叶病毒病和疫霉根腐病的危害;蒙豆37等高产、蛋白脂肪双高品种的育成,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育成的合丰52聚合了高油、高产、兼抗灰斑病、花叶病毒病和疫霉根腐病等多个优良性状,提升了东北大豆育种和生产水平。新品种2001-2017年累计推广2.4亿亩,2015-2017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387.1万亩。

本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新品种保护权10项,制定标准1项;专著4部,发表论文166篇,其中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Plant Journal等SCI期刊56篇;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核心种质、优异资源和基因组信息等材料、信息和技术等共享利用效果显著。

联系单位:科技处

联 系 人: 刁婥 寇胜利

联系电话:55190651 55190055

科技处

2016年12月6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农业大学校团委  |  地址:中国 哈尔滨 长江路600号   |  电话:+86-451-55190114   |   邮编:150030   |   邮箱:neauxcb@126.com